把遠方走在腳下
——《致語文老師》讀書心得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11-23 11:10:36
臨朐縣東城小學 尹慧潔
最近讀了余映潮的書《致語文老師》,對于工作在一線的我來說,受益頗多。關于作者余映潮,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荊州市教科院原中學語文教研員。曾被張定遠先生譽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著述豐富,已發(fā)表各類教學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七本專著。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藝術體系,總結出了“思路明晰單純,提問精粹實在,品讀細膩深入,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的教學設計30字訣。精彩的課堂教學受到各地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普遍歡迎。
本書以余映潮老師在全國各地的10個講座稿為藍本,結合其積累了幾十年的教學實例、評課案例和經驗教訓,從“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三個方面,提煉了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的40項基本素養(yǎng),包括理念創(chuàng)新、教材研讀與處理、教學思路梳理、教案設計、課堂細節(jié)應變等內容。讀完之后,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ㄒ唬┳陨斫嵌龋鹤孕懦删腿松鷰p峰。
最令我佩服的是余老師的自信,而能夠表現(xiàn)他自信的“典型事例”,莫過于他50歲走上講臺學講課。
50歲,俗稱“年過半百”;50歲,在鄉(xiāng)村中學,差不多已經是退休的年齡了;50歲的教師,已經是很老的教師了。而此時的他,則面對“教研員講課”的挑戰(zhàn),充滿自信地走上了講臺。
余映潮老師的內心獨白: “教例品評”寫到了1997年,我有了到一線、到教室里給學生們講課的沖動:是啊,已經評點近100個教學案例了,天下的風光被我盡收眼底,那么多名師的教學藝術被我提煉出來,我為什么不能自己上臺講課?那一天,我的感覺真好:我終于走上了講臺。
分享我特別喜歡的部分: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下午,廣東省東莞市東華中學,我講了我的第100個公開課——《陳太丘與友期》。
這100個課,是我從近51歲到近63歲之間進行的智慧的創(chuàng)造。它們基本上覆蓋了各種文體,分布在從小學到高中的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之中。除了閱讀課,還有作文課、單元小結課、中考復習指導課、讀報課等不同的課型。
當我把這100個課的課題打印出來時,它們從先到后依次排列,像是逶迤的山路,像是壯美的飛瀑,又像是一路奔流的長河。
這100個課,是我在人生中最富有經驗的年齡段,是在本職工作負擔最為沉重的時候進行的充滿激情的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曾經的中學語文教研員為勇敢地走上講臺而進行的堅持不懈充滿力量的奮戰(zhàn)。這種創(chuàng)造與奮戰(zhàn),在我退休以前,幾乎全部是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的。教學資料的整合,教學方案的設計,無一例外的公開教學,讓我經受了極其痛苦的磨煉。
品評:一位中學語文教研員,12年的時間,在全國各地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100個課,何其難也,但是他做到了。
到本書結集出版時,他已經在全國各地講授幾百節(jié)公開課。
有意思的是,在他將近60歲的時候,研究語文教學風格的學者和教授根據(jù)教學成果產生的先后或者說教學影響產生的先后,將他劃分到了所謂的“新生代”之中。因為“出道”太遲,他們淡化了年齡。
?。ǘI(yè)角度:用“大量”來表現(xiàn)力量,這或許是奮斗路上的一條警示語。
他在書中提到:我超越名師的最出乎人們預料的突破口就是在論文和課例上:大量地撰寫實用性的教學論文,用大量的課例支撐我的教學設計藝術的觀點。
以下數(shù)字就是最有利的佐證:
2010年7月1日起到9月10日止,我大約有50天在家里沒有外出。
50天中,沒有一天休息過,沒有一天停下手中的筆,沒有一天不讓我的思維飽受折磨。哪怕天氣萬分炎熱,哪怕身邊家事繁雜。
奮力地創(chuàng)作,思想的火花不時地飛揚,由一個話題想到另一個話題。艱難地備課,一次又一次地否定美好的創(chuàng)意,然后得到更加美麗的創(chuàng)意。50天,我有了近30項的“完成”:
完成長篇論文《什么叫做懂得語文教學》,56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的課文研讀方法》,43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閱讀教學詩意手法略說》,53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例談閱讀教學的規(guī)范設計》,46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幾種非常實用有效的閱讀訓練形式》,47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說課”漫說》,47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我的閱讀課怎樣開講》,50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高考語文“語用類概括題”淺識》,80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全國(Ⅰ、Ⅱ)卷高考語文“語用型概括題”賞析》,6000多字
完成長篇論文《語文樂學8法》,7600多字。
讀完這本書,我寫了1500多字的讀書筆記。我明白了作為語文老師,如果要真正做到“專業(yè)”,就要像余老師一樣領悟“人多的地方沒有積雪”,就要甘愿當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深不可測的雪地里蝸行、摸索。當我們的青春逐漸消逝時,我們的學問卻日漸豐厚,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
以此共勉:作為年輕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如果能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積累資料、提煉經驗,可能于一生的教學研究都有好處。
那種筆墨寫的文字固然能夠長久地保存,然而更重要的是那種刻骨銘心的咬牙堅持的歷練,是那種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與行為,是那種在教學研究中朝迎彩霞、夜送星辰、日有收獲的幸福與愉悅。——余映潮
責任編輯:李倩